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1.09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1卷第2/3期 Vol. 11, No. 2/3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1.09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1卷第2/3期 Vol. 11, No. 2/3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篇名/Title
Sino-American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1950-80): Review and Prospects
中美經濟和貿易關係 (1950-1980):回顧及展望
作者/Author
吳榮義 Rong-I Wu
頁碼/Pagination
pp. 77-114
摘要
根據最近發表的資料,中華民國臺灣地區1970至1978年之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率逹8.2%,是世界上人口100萬以上市場經濟之所有國家中成長率最高者。其原因十分複雜,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顧志耐敎授硏究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經驗後認爲,臺灣能夠利用存在先進國家有用的生產性知識是最重要的因素。由於中美之間的密切關係,中華民國透過經濟援助、直接投資、貿易等等途徑從美國獲得這些有用的生產性知識,是解釋戰後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的重要因素。本文即基於這個認識,擬對戰後30年中美之間的經濟及貿易關係加以回顧,並展望未來的發展。
就美國對我國經濟援助而言,雖其在早期並沒有明白指出以協助經濟發展爲其目標,但就事後看來,美援的確對臺灣的經濟有積極的貢獻,特別是在控制通貨膨脹、提供外滙及資本形成三方面。
雖然美援於1965年停止,可是中美關係卻由於美國直接投資的增加而繼續維持。美國直接投資佔國內資本形成毛額之比例不高,但其在提供就業機會及出口市場卻有十分顯著的貢獻。
中美經貿關係的逐漸密切,實在可以從二國之間貿易的快速成長顯示出來。1953年臺灣對美國出口只有500萬美元,1960年增至1,900萬美元,1970年爲5億6,400萬美元,1980年高達67億6,000萬美元,平均年成長率逹33.5%。自1967年起,美國已超過日本而成爲臺灣最大之出口市場。至於自美國進口之成長率雖較低,但平均仍逹18.8%。自美國進口值由1953年的7,400萬美元,增至1960年的1億1,300美元,1970年的3億6,400萬美元,及1980年的46億7,400萬美元。
中美經貿之間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二國之間貿易差額的逐漸擴大。中華民國1965年開始由過去每年長期逆差變成長期順差。1980年中美貿易順差達20億8,700萬美元,佔臺灣自美國進口額的45%。由於二國之間的大量貿易不平衡,使美國對來自中華民國之若干產品採取關稅及非闕稅保護措施,而影響臺灣對美國出口的快速成長。然而由於中華民國未來發展需要依賴美國的市場、資金及技術,因此,展望未來,二國之間的經貿關係仍會持續不斷。
Abstract
--
關鍵字/Key Word
--
DOI
--
學門分類/Subject
經濟學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