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3.09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3卷第3期 Vol. 13, No. 3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3.09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3卷第3期 Vol. 13, No. 3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篇名/Title
The Soviet Union and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China, 1945-49
蘇俄及美國的對華政策:1945至1949年
作者/Author
布海德 Russell D. Buhite
頁碼/Pagination
pp. 43-63
摘要
根據美國的世界觀,中國已是一個地位非常重要的國家,因此,在一九四○年代末期,中國就成爲蘇俄與美國競相爭取的對象。本文是以冷戰的角度,來研討中美關係,同時,並希望能夠詮釋蘇俄介入中國的本質,以及美國政策的變化。
從1945年到1949年,美國的對華政策,主要是配合圍堵政策的戰術運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年,羅斯福總統相信他能將蘇俄帶引到一個「大策略」中,根據此-策略,可以使蘇俄的希望得到滿足,同時使美國不必以軍事介入東北亞。他願意在中國東北地區對蘇俄讓步,以換取蘇俄支持國民政府的承諾,同時希望這種安排,可以有效地抵制蘇俄可能的擴張主義圖謀。
由於國民政府積弱不振,以及史太林的機會主義,使得美國希望在中國取得蘇俄合作的目的歸於失敗,而不得不改弦易轍。馬歇爾將軍希望能在中國建立一個聯合政府,讓中共在其中扮演一個次要角色。他認爲如此做,可以使中國有效的防止蘇俄,同時又可使美國避免給予國民政府全面援助的承諾,因爲那樣的承諾,會消耗美國的資源,也會導致美蘇的對抗。
馬歇爾政策失敗後,美國即採取一種「觀望猶豫」的政策,這種猶豫不決的政策,一部份是基於戰略的考慮,同時也是希望蔣委員長在承諾不足及過度承諾兩者之間,採取一種中間路線。這種方式也符合美國的國際需要,因爲這樣可以拖延中共的勝利,直到圍堵政策能夠在其他地區發生作用,同時也可以帶給歐洲及東南亞地區一些主動積極的信號,而不必給予中國最優先的戰略價值。
中共在1949年的成功,留給美國政府三項可能的選擇:第一、與中共新政權逹成和解,希望中共能與蘇俄疏遠;第二、耐心而不採取任何行動,讓中共完成其革命;及第三、採取經濟性及軍事性圍堵。由於美國政府無法有效運用第一項選擇,韓戰的爆發又使美國拒絕第二項選擇,美國官員最後決定採用第三項選擇。
Abstract
--
關鍵字/Key Word
--
DOI
--
學門分類/Subject
史學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