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4.03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4卷第1期 Vol. 14, No. 1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4.03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4卷第1期 Vol. 14, No. 1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篇名/Title
The Colonial Wilderness as American Literary Metaphor
美國文學中的「殖民地荒野」隱喻
作者/Author
穆絲葛 Susan M. Musgrove
頁碼/Pagination
pp. 1-17
摘要
美國文學中,「荒野」的意象層出不窮,而且經常具有對立的涵意:既象徵著個人與自由,也象徵著危險與罪惡。例如,庫柏 (Cooper) 和福克納 (Faulkner) 把荒野視爲化外之地,在這片土地上,個人可以不受社會的約束。霍桑 (Hawthorne)、馬克.吐溫 (Twain)、費滋傑羅 (Fitzgerald) 也持相同的看法。另一方面,在許多作品中,森林卻成了罪惡的淵藪。
霍桑的長篇小說《紅字》最能代表這個矛盾的心態。這本以殖民地時代爲背景的小說告訴我們,在以群體責任爲基礎的社會中,任何個人的出路或對群體的威脅,都可能被當成邪惡。
《紅字》之所以能移為這種二分法提供最好的說明,是其來有自的,因爲「荒野」這個文學隱喻確實存在於殖民時期的歷史經驗中。布萊福德 (Bradford)、愛德渥滋 (Edwards)、梅瑟 (Mather)、克雷弗庫 (Crévecoeur) 等早期作家,以及巴林頓 (Parrington) 等晚近學者的作品中,在在顯示了這種現象。「荒野」一方面是危險之地,收容了奴僕、罪犯和無法適應社會的人,另一方面卻提供了宗敎的慰藉、美和無限的機會——這些全是歷史上眞實的經驗,也形成了「森林」的雙重意象。這個意象後來就成了美國文學中首要且有力的隱喻。
Abstract
--
關鍵字/Key Word
--
DOI
--
學門分類/Subject
文學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