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6.03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6卷第1期 Vol. 16, No. 1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6.03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6卷第1期 Vol. 16, No. 1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篇名/Title
Allegorical Readings of Billy Budd and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比利.包德》的寓言與詮釋團體
作者/Author
單德興 Te-Hsing Shan
頁碼/Pagination
pp. 1-38
摘要
本文以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的遺作《比利.包德》(Billy Budd) 爲出發點,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寓言詮釋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s) 來探討「寓言」(allegory) 的性質,以及美國文學批評家史坦黎.費希 (Stanley Fish)「詮釋團體」(interpretive comm unities) 的觀念。
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臚列古今批評家對於寓言的定義,歸納其要點及爭辯。第二部分爲筆者依寓言的假設,分析《比利.包德》中的道德寓言 (moral allegory) 及宗敎寓言 (religious allegory)。第三部分擴及《比利.包德》的批評史 (reception history) 中的多種寓言詮釋,以實例及假想的情況,來探究有關寓言的看法及爭議。第四部分運用美國的讀者反應理論家費希「詮釋團體」的觀念,說明這種「假設上大同,實際上大異」(homogeneous in a set of community assumptions and heterogeneous in the variety of practices) 的情況。第五部分更進一步指出費希此一觀念雖可以解釋文學詮釋的一些問題,但本身也有商榷的餘地;其「中心與周圍」(center and circumference) 的問題特別值得懷疑。第六部分結論,強調文學研究者宜認清自己所採取的批評手法的基本假設,對其長處及缺憾,亦應有自知之明,不可自以為是。
因此,本文就筆者的寓言詮釋及請本文讀者親自分辨費希與另一位批評家伊塞 (Wolfgang Iser) 的作法而言是實證的 (empirical);就寓言而言是理論的 (theoretical);就《比利.包德》的批評史與詮釋團體而言是後設批評的 (metacritical)。
Abstract
--
關鍵字/Key Word
--
DOI
https://doi.org/10.7015/AS.198603.0001
學門分類/Subject
文學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