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6.09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6卷第3期 Vol. 16, No. 3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6.09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6卷第3期 Vol. 16, No. 3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篇名/Title
The American Reality as Reflected in Catch-22 and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空炸任務22》與《飛越杜鵑窩》所反映之美國現實
作者/Author
田維新 Morris Wei-hsin Tien
頁碼/Pagination
pp. 1-54
摘要
六○年代初海勒 (Joseph Heller) 所出版的《空炸任務22》與凱希 (Ken Kesey) 所寫的《飛越杜鵑窩》,至今均已銷售數百萬冊,並仍受到學者的重視及精心研究。本論文主要在研究這兩部作品所反映的美國六○年代的社會現實及二書中主角的自我覺醒。
《空炸任務22》是以二次大戰時海勒自身在美國空軍服役經驗爲背景,描述該空軍之腐敗與荒謬的權力鬥爭情形。飛行大隊長爲了想升爲將軍,竟無止境地增加飛行員的飛行任務。空軍將軍之間也為了爭權求功,置飛行軍官之生命於不顧。更荒謬的是負責伙食補給的軍官,竟以運送補給品名義,做起生意來,甚至與德軍簽約轟炸自己的基地以貪圖德軍所付的代價。書中主角由於無法忍受此一腐敗荒謬的組織,在完成70次飛行任務之後,就逃棄以求保護自身之安全。
《飛越杜鵑窩》也以作者凱希在美國加州精砷病院工作的經驗爲主幹,敍述病院內病人所受到的控制及虐待。護士長控制病人就好像是控制機器的零件一樣;病人沒有個人的意志與行動,院內規條像是繩索,捆綁住每一個病人的身心。經一新入院病人的掙扎與搏鬥,雖犧牲了自己,卻拯救了其他的病人,尤其是一印地安混血病人,擊破院內鐵牢之窗,逃往他處,以求取與自然接近的自由生活。
兩部小說均反映了美國六○年代的社會文化。經過高度科技發展,美國人雖多獲得了富裕,卻失去了往昔的個人自由之身。在僵硬的社會結構組織裡,人都變成失去人味的機械零件。一味追求財富,貪得利潤,人因而墮落失去了人性。這也正是引起六○年代「反文化運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Abstract
--
關鍵字/Key Word
--
DOI
--
學門分類/Subject
文學 Literature